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0:47:42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

课文内容分析:

《小马过河》是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深得很。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叫小马去试试,最终小马过了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第1、2自然段写老马和小马住在马棚里,一天,老马请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小马愉快地答应了。第3至6自然段写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他去问老牛,老牛说小河“水很浅”“能蹚过去”,松鼠却说“深得很哩”,小马很为难,只好回家问妈妈。第7、8自然段写妈妈耐心地引导小马,最终小马勇敢地尝试,小心地蹚到了对岸。

本文对话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老马、小马、老牛、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由于对话内容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也富于变化。“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妈妈是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松鼠因为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所以他十分焦急,说话时大喊大叫。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第一幅图画的是小马来到河边与老牛对话的场景,对应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小马微笑着询问,老牛也是笑眯眯地回答,可见小河在老牛心目中是很浅的,所以表情轻松。

第二幅图画的是松鼠跨开双腿,张开双臂拦住小马,对应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松鼠的动作夸张,表情紧张,难怪松鼠会说小河“深得很哩”,小马的表情也随之变得惊讶与犹豫。

第三幅图画的是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再次来到河边,小心过河的情景,对应了课文的第8自然段。此时小马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表情虽然还是很紧张,但能够看出小马在小心翼翼地尝试过河。远处的老牛淡定地看着小马过河,松鼠则用双手捂着腮帮子,好像随时准备大声呼救。

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进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而不知如何解决,正如“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中的小马一样。小河挡住去路,老牛和松鼠给了小马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小马就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立足本单元的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得到启发,那就是“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并且去试一试”。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对单元重点已经有了初步感知,那么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时,一定能更加清楚、流畅地表达。

同时,本课人物对话丰富有特点,因此教学时也可以围绕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与性格。

教学目标:

1、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0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引发思考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入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过渡语: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吧!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独立读。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圈画出本课生字。

2、合作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有不会读的字词,帮一帮。

3、集体对读

(1)检查朗读。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真好!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逐个自然段检查朗读)

(2)相机正音。提示学生“坊”是多音字,在“磨坊”中读第二声,还有一个读音,读第一声,在“街坊”这个词中变调,读轻声。 “棚”是后鼻音,注意韵母是“eng”。“挡”读第三声,不易读准,可组词“阻挡、挡住”。

(二)分类整合,多元识字

1、第一组:生字“棚、磨、坊、蹄”,看图识字。观察“马棚”、“磨坊”、“马蹄”的图片,识记生字。

2、第二组:生字“驮、突”,编口诀识字。如:“驮”(大马驮东西),“突”(狗从洞穴中突然钻出)。

3、第三组:生字“哎、哩”,语气词归类识字。复习拓展:吗、呀、呢、啊,开火车读。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紧扣提示语朗读,了解小马过河的起因

(一)轻声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1、指名回答:小马答应帮老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

2、老马是怎么跟小马说的,小马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三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一人读老马的话,一人读小马的话,一人读旁白。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二)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老马和小马的话

要点1:欣赏老马的朗读

(1)“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读出了老马不是命令小马干活,而是十分和蔼可亲,和小马说话是商量、询问的语气。

(2)“高兴”这个词读得好,表现了老马为小马的懂事感到十分开心。

(3)带着这样的感受与体会再次朗读。

要点2:欣赏小马的朗读

(1)小马“连蹦带跳”这个词读得好,读出了小马非常乐意帮妈妈做事的语气。

(2)“怎么不能?”引导学生换个说法“我能帮妈妈做事”。读出了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做事的肯定语气。

(3)带着这样的感受与体会再次朗读。

要点3:不欣赏老马和小马的朗读

可参照“要点1”和“要点2”,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指导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第1、2自然段

< ……此处隐藏29910个字……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2)、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3)、小结: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4)、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条河大家的说法不同呢?(分组讨论)

四、拓展升华

课后习题: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它说什么?

五、总结全文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六、作业:

回家后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

浅(高)

松鼠

深(矮)

遇事要多动脑,并且要亲自尝试。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过程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五、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一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吃惊地问”,不是一般地问,“吃惊”,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六、朗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八、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九、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