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草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0:47:16
草的教学设计

草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的教学设计1

井陉县西山北路学校

高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并会写“枯、荣、烧”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白居易的生平,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同学们边听边猜一猜这首歌曲写的是哪一种植物?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写的是什么植物吗? 生:小草

师:虽说它没有花香,可绿化环境少不了它的身影,虽说它没有树高,可祖国大地到处是它的足迹。同学们知道古诗《草》是谁写的吗?

生: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师:对白居易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真了不起。

三、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知道当时他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吗?

生:这首诗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白居易当时十六岁。这首诗是应考之作,按科举规定,凡限定的试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跟咏物诗相似。

四、初读古诗

导语: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写小草的。

1、听朗读。

2、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

(引导: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一定要读准字音哦。) ①学生自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3、读出诗的节奏。

(引导:同学们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请同学们看着节奏图,自己试一试。)

①学生自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师:本课有三个生字,同学们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在小组里自学一下生字。

2、全班汇报 (1)学习枯字

生1:枯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大家在写的时候先写木字旁,再写古。生2: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枯,古代的古加上木字旁就是枯。枯,枯萎。小草枯萎了。

生3: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姑姑的姑把女字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枯。枯,枯井。

生4:可以用一个词来记住它:古代的木头。枯,枯萎、枯井。我还可以用枯井说一句话:这里有一口枯井。

(2)学习烧字。

生1: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先写火字旁,再写尧。 生2:尧加上火字旁就是烧。烧火。

生3: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浇花的浇把三点水换成火字旁就是烧。烧,烧鸡,我喜欢吃烧鸡。

生4:可以用一句话记住烧:尧帝发火了。烧,发烧。弟弟发烧了。 (3)学习荣字。

生1:荣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先写草字头,再写秃宝盖,最后写木字。

生2:把劳动的“劳”的力换成木就是荣字。荣,光荣,刘胡兰死得很光荣。生3:我用一句话记:草下面盖着一根木头。荣,荣誉,她获得了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称号。

教师小结:同学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老师很欣慰,老师为你们骄傲。

同学们分析的这么透彻,那你一定知道怎么写这三个生字吧,同学们试写两个。

六、理解诗意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出示诗句:离离原上草,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原:原野。离离原上草就是原野上的野草长得很茂盛。

(2)出示诗句:一岁一枯荣。 师:怎么理解这句诗。

生一岁就是一年,枯就是枯萎,荣就是茂盛。一岁一枯荣就是小草在秋天枯萎,到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茂盛。年年如此,生生不息。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出示诗句

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野火: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尽就是完。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烧,也不能把它烧完。

师:小草就这么被火烧死了,那这火是什么样的火呢? 生:无情的大火,残忍的大火。

师:大火无情,明明把干枯的小草都烧死了。为什么诗人却说“野火烧不尽”呢?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大火只烧掉了小草的叶子;小草的根深深的扎在了泥土里。 (2)出示诗句

这句呢,怎么理解。

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师: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小草?

生:顽强的小草,坚强的小草,不屈服的小草。

3、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整首诗的理解。原野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每年的秋天枯死,第二年春天又长得茂盛。野火不管怎么烧也烧不完它们。春风一吹,小草又重新发芽生长。

师小结:是啊,我们经常会在陡峭的悬崖上、石缝间看到小草的身影。我不由的对这平凡的小草肃然起敬。

七、回读古诗,体会感情。

1、同学们,平凡的小草,有着不平凡的精神,难怪诗人白居易会喜欢它,会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朗诵古诗《草》。

2、平凡的小草,用它顽强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背诵古诗《草》。

3、指名背诵、同桌互背。

3、《草》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它是白居易16岁时的应考之作。原诗有8句,本课节选了其中的4句。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放音乐)

八、总结

小草顽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古诗《草》只是诗歌百草园中的一首。同学们可以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去学习其它的古诗。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草》,学会了生字,了解了诗意,知道了小草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虽然不起眼,但它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那种顽强的意志、不屈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不要害怕、不要屈服,要想尽办法战胜困难。

草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 ……此处隐藏19594个字……/p>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九、拓展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草的教学设计14

[习作内容]

提供画面:两棵树。要求学生合理想象,写一篇作文。

[训练目的要求]

1.训练学生想象的合理、大胆、有新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提高写作兴趣。

[课前准备]

画面图片2张,多媒体教具。

[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提供画面猜测意图拓宽思路激发兴趣

画面1: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画面2:一棵枝光秃秃的、快枯死的大树。

出示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根据这两个画面猜想一下,这次习作要写什么?(学生思路开阔,想出很多写作内容)

二、拓展空间引导想象畅所欲??

(一)依据画面1进行想象。

看到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

1.它生长在哪里?从“一滴水就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你可以想象它周围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请你描绘。

2.这棵树为什么能长得如此茂盛呢?周围的人们是怎样待它的?它会怎么想?

3.小动物们喜欢它吗?它们可以在树上、树下干什么呢?那将是一幅怎样热闹的景象呢?

(二)依据画面2进行想象。

看到这棵光秃秃的、快枯死的树,你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

1.它以前是什么样的?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有几种可能?

2.如果是人们造成的,那人们是怎样伤害它的?受到伤害的仅仅是这一棵树吗?

3.小动物喜欢它吗?会说些什么?

4.你想为它做点什么吗?

(三)寻找画面联系。

这两幅图可以怎样排列?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三、自选文体写自己所想

l.写成一篇童话或记叙文。如《树大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大树的遭遇》、《老友重逢》。

2.写成一篇倡议书。如《爱护树木,保护家园,人人有责》、《行动起来,保护地球》。

3.写成一篇状物散文。如《好大一棵树》、《同在阳光下》。

4.写成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如《边疆的大树》《喻边防战士》《街心大树》《喻警察叔叔》。

(林延真白雪珍)

草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感知、领悟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过程:熟悉课文——解读课文——感受课文——形成观点(后三步在教学中同时进行)。

活动一: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意的把“园”字和“屋”留出大面积空白,以便学生发挥填写)

1、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

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实际上表现的内容却非常多,可以说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同时在“园”字中板书“乐园”一个词,在“屋”字中板书“书斋”一个词),那你们还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意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能把你的感受也归纳出来吗?

2、让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他对两个地方的感受,并说说是从书中哪些内容读出这种感受的。(学生可能会写是从快乐走到了痛苦,或从自由走到了束缚等)。

3、学生写的词语所代表的认识和感受,不一定被认同,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认识有争议,老师要鼓励大家质疑,不求意见的统一,只求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一主要活动中集中体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对话。)

活动二:在学生尽情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后,自然结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

课后练习:与鲁迅比一比童年,看一看有无快乐值得收藏?

说明:这一活动优点有三方面:

(1)、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自己去熟悉,解读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认识,避免了老师按文本大量的去灌输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彼此质疑中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活动意在完全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自由的领悟课文内容,特别是学生所概括的这两个词,就是他对课文主题的一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必按照教参,一定要把学生拉入封建私塾教育的框架中。学生所探究的主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与教参不同。

活动的亮点是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来理解、探究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望,扩广参与面,而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那么,在活动中,学生到底有哪些新的感受,有哪些争议,是事先无法预知的。就由于这种不可预知性,恰恰让这堂语文课别开生面、轻松自由、魅力无穷。

《草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