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藏舞蹈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藏乐曲的音乐情绪及藏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了解“热巴舞”的由来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同学们喜欢跳舞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请大家说一说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教师随音乐表演一段藏族舞蹈)
老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一曲藏族舞曲---热巴舞曲。
二、新授
1、完整欣赏管弦乐《热巴舞曲》,感受藏族音乐风格与特点。
2、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简单介绍热巴舞曲。
热巴舞是中国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管弦乐《热巴舞曲》是吸收了藏“热巴舞”中“踢踏舞”和“圆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与插入的舞蹈节奏形成独特呼应。全曲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具有热烈的场景感。作曲家用现代管弦乐器把藏族音乐各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该曲于1999年在北京首演,20xx年在“中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乐)评比”中获三等奖。20xx年入选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由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在金色大厅演出,是近年来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我国优秀管弦乐新作品之一。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九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
4、再次欣赏《热巴舞曲》,引导学生感受整体音乐速度的变化并从作品中体会藏族民间“热巴舞”由慢而快的的速度特点。深入体会藏族音乐元素。
5、分主题聆听,体验各主题情绪之间的不同。分主题欣赏《热巴舞曲》并进行对比情绪、旋律。
第一主题:热情地、抒情性。
第二主题:欢快地、舞动感。
第三主题:温柔地、亲切地,歌唱性。
第四主题:热情、激动地,歌颂性。
第五主题:急板、热烈奔放。
同时完成课后实践与创造第四题,说说两个主题的不同之出。
节拍4/4与2/4的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
6、实践体会。让学生伴随《热巴舞曲》用简单的舞步进行体验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
三、教师总结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与艺术,今天,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热情的舞曲与舞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的了解体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并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青春友谊圆舞曲》,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爽朗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圆舞曲风格,三拍子指挥图示和自然大调音阶的基础音乐知识。
3、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发展友谊、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爽朗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自然大调音阶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请你感受一下这段视频描绘什么场面?背景音乐奏出了什么样的情绪?你能听出它是几拍子的吗?
生:
1、节日、喜庆、大型隆重的场面……
2、欢快、热情洋溢、欢歌起舞……
3、三拍子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晚会上的焰火表演,美丽的烟花伴随着《节日圆舞曲》的欢快的旋律在空中飞舞着,跳着优美的华尔兹,在与人们共同庆祝这建国60周年的重大的日子。当我们看到这场面,听到这音乐,心情会怎样?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生:心情很激动……想用舞蹈、唱歌的方式来表达
师:不光我们有这种想法,就连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60周年晚会上也按耐不住这喜悦的心情,也随着青年人们一起在_广场上欢歌曼舞,一同欢庆这盛大节日,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的同时,请你感受一下国家领导人与广大群众在这首歌曲旋律中欢歌曼舞,这举国欢腾的歌舞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听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
生:唱出了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人们希望祖国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衷心祝福。三拍子。
师: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青年友谊圆舞曲》
二、授新:
1、简介圆舞曲:
师:与焰火表演的《节日圆舞曲》相比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三拍子;旋律悠扬、优美、流畅、节奏感强、有要跳舞的冲动……
师:这种风格的歌曲就叫“圆舞曲”又叫“华尔兹”,它的速度可慢可快,节奏感很强。
通过圆舞曲的典型节奏进行强弱关系的介绍、指挥图示的介绍、基本舞步的练习。
2、作品介绍
师:这首歌曲是江山作词,天戈作曲。创作于1955年,当时国泰民安,群众安居乐业,人民情绪很安康,这首歌曲是为参加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创作的。歌曲三段歌词是按照友谊、 ……此处隐藏17462个字……强,表现的是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5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3、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