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穹顶之下》观后感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1现在的天空中几乎每天都会飘荡着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东西,当时人们觉得那是雾,而在以前人们对于天空上的”雾“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了,可是人们知道雾霾是什么吗?在我看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才对天空中的”雾“有了新的认识。
雾霾是什么?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雾霾就是雾,这两者之间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仿佛没有什么极大差异。但是当我看个柴静的纪录片后才知道雾与雾霾之间可不是只有”霾“这个字这么简单。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如果这是雾,那雾霾是什么呢?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我们人类便是造成这种天气出现的罪魁祸首。
造成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煤的使用。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使用的煤数量极多,在一个用煤极多的地区,那里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小孩根本见不到蓝天、白云甚至是我们在夜晚一抬头点映入眼帘的星星。在我们国家,用煤量极快,一些好煤被开采完了就用劣质煤,用劣质煤会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现在在我们国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就算我们用劣质的煤,我们洗干净再用好不好?如果洗干净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静背着一个测试PM2.5的测试仪,一天下来,那个PM2.5的测试仪中的膜盘已经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吁,我们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就在此刻,我们做好该做的。多做与环保有关联的事吧,让我们的地球越变越好。
《穹顶之下》观后感2“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观后感3天使穹庐,笼盖四野。
天像个盖子一样,将大地笼罩。曾经盖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蓝如洗的天,偶尔有几朵许闲云飘过,在天之涯有几只野鹤点缀。而现在,在社会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笼罩华夏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天,还有霾。它死死的扣在头顶上,无时不在,却又无可奈何。
柴静对此做了一年的调查制作,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霾的范围,危害与原因。
或许,在我生活的这个地方,自己觉得这里应该没有霾,那应该在北方多,而且这里也没有什么重工业。但是我想我错了,我忘记了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我们相距并不远,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时感觉并不明显,只觉得经常感觉视线模糊,前方的东西也总感觉被挡住了。抬头看天,也不再如小时候一样湛蓝,因为天经常是满满的白,还透着一点淡黄色,晚上也经常看不见新鲜了,从前以为是因为近视了,所以看不见,可我告诉我不近视的人时,他们也说没看见多少了。原来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恶的东西掩盖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蓝天,原来霾离我如此之近。
尽管如此,即使有许多人在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中国,有这样的社会现实与这样的中国人。为了利益,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确实中国需要发展,可发展之后呢,留下满目的疮痍无法抚平,到时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片哺育我们的天地?
我们生活在“穹顶”之下,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只有当环保的观念是从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挂在嘴边,也许我们的蓝天白云,才会重新露脸。
《穹顶之下》观后感4"穹顶之下——这个名词在最近并不陌生,这是柴静自制的纪录片,我们借用她的双眼平视着中国当今环境的现状,这部影片的确给了我们警示作用,这也又让人们在心中重新草拟了一道道德的标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至少我已经学会打12369来维护我自身的权益 。不过这一切都是从她的眼睛看见的,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标准在衡量,道德标准人人有异,所有人都不是纯粹的圣人或者纯粹的坏人。
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PM2.5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 ……此处隐藏4980个字……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 。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穹顶之下》观后感13或许每个人都没有看过《穹顶之下》,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没有把它当回事,把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将对你说一个令你吃惊的信息:全年度有五十万人死后在环境污染下。听见这恐怖的死讯后,难道说你要会觉得环境污染仅仅一个人导致的吗?我相信,大家还会继续猜疑,那就要客观事实来说话吧!
今日,我觉得让大家都搞清楚什么叫做恐怖: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这种大城市的钢材生产量步入了全球前十强。尤其是河北省的唐山市,在《穹顶之下》中,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见到过蓝天白云和云朵吗?”小姑娘回应道“云朵,我几乎也没有看到过;蓝天白云只看到有过一点点蓝的”到这儿,大家心里都想问:为何那边会看不到云朵和蓝天白云呢?元凶便是——环境污染。缘故是:冶炼厂中有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出到空气中,导致PM2。5的“问世”过快。造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很有可能会造成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遮掩了蓝天白云与云朵,环境污染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我国。大家何不想一想唐山人们日常生活之艰苦,每日看见黄沙漫天,雾霾天气盖天,她们为了更好地存活又迫不得已顶着这让人憎恨的雾霾天气。而雾霾天气的“爸爸妈妈”不恰好是人们吗?如今人们是在自食其果。
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爱惜这一全世界的每一个性命,将他们放到权益以前,那才算是真实的为君之道。要从长期的层面去考虑到难题,不必只图着眼底下的权益,而忘记了天下人所依懒的全球。性命仅有一次,莫要权益害了自身,假如每个人心里都想保护生态环境,大家何愁见不上蓝天白云和云朵呢!
《穹顶之下》跟我说:自然环境胜于权益。另外也更改了我的想法,使我踏入了保护环境这条正路,令我获益匪浅。因此 我觉得让大量的人与我一样踏入抵抗雾霾天气的势力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14柴静的《穹顶之下》最近一段时间无疑是炙手可热的,同名的美剧和斯蒂芬金的小说原着恐怕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关于她所讨论的问题,我在此不想多说,留给更专业的人士以及决策层讨论更合适。仅从网络传播角度来阐述一下我的部分观点。
很多人说她有局限性,我认为不准确。从纪录片讨论的雾霾这个话题来说,她无疑是想对最广大的民众以及国家决策层发声的,但是从一部100分钟的纪录片本身来说,它的传播不能是没有精准目标的。说这部片子的观点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的视角和利益,我非常认同,但是我觉得这不能说是局限性,而恰恰应该是这部片子的传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仅是视角,看看它的形式,这种剧场演讲式的风格,我看了大约10分钟就想起某手机品牌的那位罗老师,(当然,从片尾的鸣谢名单里面我也得到了验证);再看现场PPT的风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现场邀请到的观众;看她使用的传播渠道……无疑,她选择的种子传播群,就是城市中产。包括用自己的女儿的遭遇来引起共鸣,没错这就是煽情,但这种煽情,就是传播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它瞄准的群体,就是和柴静一样,大约是28~40岁的城市中产,这些人大部分组建家庭不久、准备有或刚刚有孩子、收入较刚进入社会时有所提高、生活趋于稳定、开始更关注生活质量和家庭、是网络生活的主力人群,明显他们非常容易认同柴静记录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传播。
我觉得这种定位无可指摘,作为一部不长的纪录片,它的目的就是传播,是打开缺口,是启发更多思考以及更专业的行动,而《穹顶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时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上,本身很难站到一个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场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顶之下》观后感15在看柴静拍的《穹顶之下》之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使用财富的远见与短视。文中大概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将收入的50分配给职工,那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职工将会拥有剩余的金钱,就会追求娱乐、发展、教育等相关的服务,进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的时候,整个城镇已经发展起来。之前的矿场主还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围同时也多处了许多富人。财富便可借此延传下去!
而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只将10的收入分配给职工,而将90的收入收入自己腰包。那么,结果是职工只能够蛢命工作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之后,整个小镇又将变成之前贫瘠的小镇,矿主依旧是这里的首富,但是,周围都是一帮穷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除了离开小镇,富人的财富很难以得到保全。
仔细想想,这是非常常规无奇的例子。从这个例子中,原文的作者指出在国内,许多富人都及其短视,所以,国内才有劫富济贫的说法;所以,国内才有富贵不过三代的说法。在这一点上,鄙人深表赞同。其它暂且不论,仅仅凭借这一点,柴静的做法就非常值得钦佩!
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有一点被震撼到了。主要有两点:
其一,此个记录篇是她私人出钱赞助拍摄,百万的投入以及前后一年的制作时间。这样的成本令人吃惊。想想当下社会,即便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够动用这样的成本去制作、实现这样的意见事情的人又有多少?柴静去做了,所以她得到了众多的帮助,所以她做成了。